HI,下午好,新媒云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2-302
请扫码咨询

新媒易动态

NEWS CENTER

时效性,是数据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。在可视化产品中主要有两大类数据时效

2021-07-30

时效性,是数据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。在可视化产品中主要有两大类数据时效。

一类是T+1周期的离线数据,即在今日最晚只能查询到截至昨日的数据,一般是通过调度机制每天凌晨或上班时间前将截至昨日的数据跑好,然后再抽取已经跑好的离线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。

另一类是实时数据,即通过定时(如分钟级)刷新数据,用户可以能够看到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。

所以基于上述两类数据属性,在做可视化产品时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看板:离线数据看板实时数据看板

抛开数据的时效性,单纯制作数据看板,会有一套标准的方法论。不管制作“实时”还是“离线”看板都可以去按照这种方式(如下图,后面将通过完整的一篇说明):


可是考虑到场景,单从指标选择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。

以某社区团购公司营销域分析的看板制作流程为例,我们在与业务方沟通时,除了基于营销活动的“销售额”、“下单用户数”、“客单价”、“促销金额”等指标外,业务方还希望有“待配送”等相关的指标,目的是如果活动火爆,积压的单量过多可以及时的减量/停止活动,从而减少店仓配送的压力。

在制作实时看板时,一开始我用了“履约超时率”(=待配送单量/仓端订单量,不同企业的口径可能不一样)这个指标,再跟业务方沟通后他们也表示了赞同。

可是回头我又在想:只有数值因变动而变化快的指标放在实时看板中才有价值,而“履约超时率”作为一个比率指标,在实时看板中可能变化的很缓慢,但带来的结果可能已经很严重了。

假设履约准时率从 50000/1000000 到 60000/1010000,虽然在比率上只有5%到5.9%的变化,可是已经相差了10000单。对于业务方来说10000的变化远比0.9%的变化更具有震撼性,而且微弱的变化可能已经滞后了严重后果的反馈。

所以,后来我还是把“履约超时率”换成了“待配送单量”。

写到这里就不难看出,在制作实时看板时,选择“数值”指标会比“比率”指标更有价值

如果我们不做实时看板呢?

那么“待配送单量”在T+1周期的数据中就没有这么大的意义了,并且考虑到指标的关联性,我们也会把“待配送单量”放入到履约/店仓配的业务板块下,而不会把不同业务域下的指标杂糅在一起。我们在引出第二条规则,在制作离线看板时,指标的业务关联性要更强

二、基于可视化场景的设计

这一章节我们讲的是“可视化”的场景设计。

在公司内业务方向分析师提出的数据需求,主要以两大类呈现:一类是临时性查看的取数需求,一般分析师会提供一张包含明细数据的CSV文件。另一类是需要长期观察、分析的需求,一般分析师、数仓等同学配合完成可视化看板。

而业务在查看数据看板的场景主要分为两个过程,一个是查找(一般业务会有很多张数据看板),一个是分析(发现异常指标后,找到问题点)。

我们今天抛开基于可视化系统级设计的查找过程(后面文章详细说明),单说说分析的过程。

假设我们通过业务访谈确认了数据看板需要哪些指标和维度,如果遇到一个指标出现异常(增加/减少),数据产品们就需要思考通过怎样的设计才能让业务同学定位到原因。

定位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、对比分析、交叉分析、下钻分析等。

趋势分析主要采取时序图,横轴为时间维度纵轴为指标的折线图。而做交叉分析时,需要将不同的指标/维度同时展示,如支持单维度、双指标分析的双轴图,或者支持更多指标关系分布的气泡图……写到这里,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分析场景有不同的图表选型

但数据可视化的产品设计远远不止这些,更多的是基于基础图表的功能补强。

比如我们需要给业务方设计了一张有近20个指标、超过40个维度枚举值的营销域数据看板,如果平铺展开,那我们需要几十张图表,这时候我们就得思考如何精简布局?

(因为每个业务方都有多张数据看板,且每个数据看板都有多张图表,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查找、观看等状态下的体验。)

我们分两条线路思考,如果我们需要在同一个维度对多个指标进行交叉分析时,就要创建多个维度相同、指标不同的图表。

那我们按照数学的角度思考,合并同类项维度,将指标作为变量是不是就可以解决痛点了呢?



相关推荐